-
那嘉佐:去罷,野草
那嘉佐的生命經驗告訴他,很多困境來自錯置。比如愛上不該愛的人,做了不該做的事。比如前一晚吃著泡面盯后期,第二天他不應該出現在戛納。比如拍完電影,大家都覺得他是導演了,他感覺自己只是拍了個電影,還是個自然人 (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) -
徐晉如:成為千年文脈長河的一支
“對我來說,一切學術研究不只是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更是與古人神遇的過程。我做《明歌者張麗人〈蓮香集〉校注》如是,講唐宋詞人的《長相思——與唐宋詞人的十三場約會》如是,《國文課》同樣如是” (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) -
卜鏑:“這幅畫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?”
他反復強調自己畫的既不是抽象也不是具象,而是具體藝術,“具體到每根線條和每個點之間的關系,每個顏色差一點都不行” (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) -
專訪巫鴻:記憶寫作關系到感覺,而不是真實事件
記憶寫作的對象很多是關系到感覺、感觸的東西,而不是一件件真實事情,否則就變成寫歷史了。一首歌、一段旋律會把你引回到某一個時刻,我覺得這更接近記憶或回憶的實質。 研究古代美術時你沒有這種機會去進行如此面對面的研究,因為面對的是死去的古人,是過去的事。創造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們還在活動、思考和感覺,我可以當面和他們互動。這種互動和研究古代藝術很不一樣,但對人、對藝術家的興趣還是一致的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敬老院院長李銀江:用36年淬煉鄉村養老模式
老人們來來去去,送別老人之時,李銀江說“每次都印象深刻”,但他永生難忘一位老人在3年前去世后,殯儀館告別大廳里,家屬們磕頭向他致謝。 全院大小事務,從敲定菜譜到采買物資,都要由敬老院老人自治委員會決定,這個委員會是由13名通過自薦與推薦選出的老人組成的。 總結36年的養老工作,李銀江覺得,養老工作,重點是要用心,“懷著一顆能吃苦,不怕苦,勇于奉獻(的心)”。 -
楊爭光:寫出中國農民和讀書人的“面目”
新作《我的歲月靜好》里的主人公德林碰見路人遭遇車禍后,沒有上前關懷、援救,反倒以新聞里一例判令施救者賠付醫藥費的案件為由,勸誡旁人也不要自找麻煩,對此楊爭光是看不過眼的。 “你是知識分子,你是讀書人,你懂得多,你知道得多,結果你所有的知識變成你為自己辯護的一個材料。你歲月很靜好,但活得像不像一個人?” (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) -
舞者黎星:細水長流的冒險
“你是喜歡比賽還是喜歡跳舞?” (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) -
一圖讀懂英國首位亞裔首相里希·蘇納克丨漫熱點
現年42歲的里希·蘇納克是英國最近七周之內的第三位首相,也是英國歷史上首位亞裔首相,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,蘇納克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。 -
二十大代表劉丹:垃圾分類給城市服務行業帶來新機遇
環保類技術創新方向應該具備環保低碳化、集成系統化、數字信息化和人工智慧化特點。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,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,提升社會治理效能,是每一位城市管理服務行業從業者的共同使命。 -
47歲讀大學,石油工人高東斌“追趕技術進步”
“石油行業是咱們國家能源支柱產業,生產技術也不斷更新,所以我們這些操作人員更要不斷學習,跟上技術進步。”